新闻中心

u8国际:更名后迎来“开门红” 科创服务业务同比增长102.63%

发布时间:2021-08-27 浏览次数:1148 来源:证券时报网

       8月26日晚间,u8国际(002243.SZ)披露其正式更名后的首份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0.13亿元,同比增长23.2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6亿元,同比增长29.25%。


       市场分析人士表示,依托其独创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孵化体系与全球丰富科技资源,受益于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持续支持与公司自身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的持续增强,u8国际科技创新服务业务的盈利能力正在逐步显现。


       据了解,u8国际的科技创新服务主要包括创新基地平台服务、科技创新运营服务、投资孵化服务三大板块。截至目前,u8国际已在国内建设和运营了超过3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创新基地,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设立了7大海外创新中心;累计孵化服务企业3100多家,培育上市公司2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多家以及明星科技项目200多个。


      公告显示,上半年u8国际科技创新服务业务实现营收3.28亿元,同比增长102.63%,毛利率为54.48%,同比增长6.23%。同时,公司持续在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等硬科技领域进行投资孵化,其中深水海纳、莱尔科技分别在创业板、科创板挂牌上市,清研环境已递交IPO申报资料,u8国际微电子、芯海科技、清研环境等企业入选了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


      凭借其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今年以来u8国际还先后与广州白云区政府、惠州惠东县政府及深圳市坪山区政府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于8月入选了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与深圳报业集团深新传播智库联合发布的“创新指数500强”榜单。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在科技创新服务业务快速增长的同时,u8国际新材料业务也保持平稳发展,上半年新材料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77亿元,同比增长3.43%,旗下深圳市八六三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累计取得了690项化妆品认证项目,获批国家工信部(第一批第一年)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国家“ 十四五” 规划纲要将创新放在了具体任务的第一位,并提出要畅通科技型企业国内上市融资渠道,增强科创板“硬科技”特色,提升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功能;同时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


       兴业证券研报指出: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科技创新服务行业发展,各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和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带来行业机遇。u8国际集聚了技术、载体、人才、资金四大要素,涉及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地方政府及创新团队等多方主体,形成了一种“平台经济”模式,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企业成长—创新企业快速发展—企业市场价值实现—再转化新成果”的孵化链条闭环,形成创新价值的循环。


      u8国际表示,公司未来将以“提供一流科创服务,培育一流科技企业”为目标,持续助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积极参与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进程。公司将积极推动战略拓展,一是有序向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区域发展,二是聚焦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的部分重点领域,在数字经济和新基建大数据等新型产业布局探索。

u8国际

友情链接

  • 深圳市人民政府
  • 清华大学
  • 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深圳市U8国际平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u8国际企业会公众号

    U8国际平台公众号

    u8国际公众号

    版权所有© 深圳市u8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深ICP证004028-1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4173号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清华信息港科研楼10楼   
           投行圈对IPO重启时间窗口的预期进一步延后。多位券商高层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从目前各种因素分析,IPO年内重启的可能性已经变得微乎其微。   “IPO不仅关系到发行人和中介机构,更重要的是中小投资者对此非常关心。我们预计在三中全会这样的重要会议召开之前,重启很难。当前的市场形势也不支持。”一位券商高层人士对本报记者说。该券商投行部门本周二刚刚召开会议对目前的政策和市场环境进行研判。   该券商投行部门的判断与记者采访到的多家券商投行部门的看法一致,不少券商已经在为明年才可能开闸IPO做预案调整。   但证监会对IPO的政策口径一直没有变化,即已经通过发审会的企业,必须符合正式发布后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意见,并修改完毕申报文件后,才能获得批文。目前,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意见迟迟没有正式公布,也印证了改革方案尚未完全通过,仍需调整与完善。   三中全会成新焦点   证监会从未公布IPO开闸的具体时间表,业内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做一些推测。一位资深保荐代表人对记者说,即使有保荐机构接到证监会相关部门通知,这些口头通知也无法作为判断开闸时间的依据;只有IPO批文最后给到发行人,才算真的开闸。   现在,已经定于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成为投行圈的新焦点。接受记者采访的券商人士认为,此次会议将为经济金融领域的一些重大改革定调,市场监管者可能会选择在此次会议之后公布修订完毕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意见。   自股权分置改革以来,证监会至少已经推进了三次较大幅度的发行体制改革。   纵观历次改革,“推进市场化”并非一帆风顺。中国资本市场以散户为主的格局导致二级市场炒作之风盛行,新股定价基础缺失,发行人和中介机构的自律不足。这些基本特征决定了市场主体相互制衡的市场化机制需要长时间的发育,而监管部门干预措施也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今年6月,证监会再发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一版本的意见取消了颇受争议的“25%规则”,大幅度松绑询价过程的管制,引入主承销自主配售制度,可谓在市场化机制上又进一步。但是也有一些批评者认为,此次改革意见仍然没有放弃审批权,没有“触及灵魂”。   微妙的变化   “资本市场核心是一个预期。”一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对本报记者说。在他看来,证监会新任主席肖钢计划在细微之处逐渐引导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产生市场化发行的预期,并主动适应这种变化。   “全世界都没有这样一个市场,股市一跌,投资者不在自己的投资方法和掌握的信息上面找原因,却要找监管部门的。”上述人士说,“当然监管部门也有难以回避的责任,因为他们过去管得实在太多。”   这名人士认为,肖钢可能希望在发审环节进一步提高透明度和效率,尽可能减少行政干预色彩。   证监会一位主管发行工作的领导今年6月与部分券商高层座谈时已经明确表示,未来证监会不再干预发行节奏,企业过会后只要履行完毕会后事项,证监会即给予批文,发行人与中介机构自主掌握发行时点。但是鉴于同时拿到批文的企业可能较多,会产生类似“打包发行”的实际效果。   与此相关的是,业内传出消息称,IPO的签字流程也将发生变化,具体在发行批文上签字的将不再是证监会主席。深圳某券商保荐业务负责人认为,此举可能意在优化流程、提高发审效率。   “虽然更多是象征意义,因为不管谁签字都是代表证监会。但是如果改由负责发行工作的副主席签字,效率肯定是更高的。”这名人士说,“过去已经过会的企业,往往在等待发行批文的环节耗费大量时间。等的时间越长发行人心里就越着急,越是希望通过特殊渠道加快速度。”   “如果证监会能把IPO宽进严出的理念坚持下去,前端审核尽量简化,后端的执法从严从快,市场也就会形成这样的预期,投资者对于IPO的厌恶情绪应该能逐步消解。”上述人士说。